时间:2021-07-02 | 栏目:抚州寺院 | 点击:次
|
正觉寺始建于唐代,原址位于抚州犀牛山(亦名西里山),抚河之畔。相传建寺前此处地形如同一只犀牛,寺东侧前后有两口一般大小的池塘,是犀牛的眼睛,寺前的金刚湖则是犀牛的透气口。犀牛饿了,就到灵芝山(今文昌桥东头)吃草,天气热了,就到湖里打浆。正觉寺就是建筑在这只犀牛身上,而寺内的大雄宝殿则坐落在犀牛的腹中,所以又有犀牛山正觉寺之说。 正觉寺初名妙觉寺。相传是有南宗八祖之尊的马祖道一开基立寺,规模不大,其景观现不可考,到宋代盛况空前,历代文人对正觉寺都留有赞誉诗文。从诗文中可以看出,古代的正觉寺位于河边,门前可泊船,还有合抱的柏树,门户幽静。清《临川县志》亦载:寺前有东湖,与一里多外的文昌桥处的抚河水相通,湖水如镜,杨柳轻拂,景色迷人。正觉寺内有一座高楼,名叫“箨龙轩”,为观景赏月的好去处。 “箨龙”本是竹笋之称,以竹笋名轩,可见寺僧爱竹情深。北宋著名政治家、文学家王安石回乡时,就曾到此游玩,并留下《箨龙轩诗》三首。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在下雪天,曾与当时的临川名才子帅机到箨龙轩饮茶,写下诗一首。正觉寺外不远处,有一口井,名叫“醒泉”。这醒泉水味清奇,据说此水与铁山茶叶相泡,饮之可延年益寿。明代思想家、文学家李贽旅抚时,曾到正觉寺饮过此水,并作《醒泉铭》称赞之。 现在整个寺院占地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,建筑面积达近6000平方米。
马祖道—禅师的故事 道一(709~788),俗姓马,世称“马大师”、“马祖”。出生于汉洲什邡县,即今四川省什邡市马祖镇马祖村。 马祖容貌奇伟,行走如牛,环视像虎,舌长过鼻,脚跟下还有两轮斑纹。他幼年在什邡罗汉寺出家,后到资州(治所在今天四川资中)德纯寺由唐和尚处寂剃度为僧,在渝州(治所在今天重庆市)圆律师处受具足戒。唐开元中,(又说约唐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前后),他闻六祖慧能弟子怀让在湖南南岳衡山般若寺开演顿法,便前往求学。马祖住在般若寺的传法院,整日坚持修持坐禅,为怀让发现,怀让以“磨砖既不成镜,坐禅岂能成佛”的道理启发他,于是他“豁然开悟”,随怀让学禅达10年之久,清心学法,一直至唐开元后期(开元、天宝之际)才离开南岳,来到建阳佛迹岭(今福建省建阳市莒口镇圣迹岭)弘法,略有小成。志贤、明觉等僧人前往参学,不久迁往抚州临川犀牛山修盖茅庐,广招门徒,开堂说法,驻山数载。在临川传法期间,智藏、超岸、石巩等前来皈依。马祖的弘法事业进入了初步开拓时期。 大历年中,马祖住洪州开元寺,四方学者云集,号称洪州禅,将怀让此宗的禅法宏传于世,是洪州宗的实际建立者。 马祖道一禅师门下极盛,号称“八十八位善知识”,法嗣有一百三十九人,其中又以西堂智藏、百丈怀海、南泉普愿最为闻名,号称洪州门下二大士。百丈怀海门下开衍出临济宗、沩仰宗二宗。 他强调平常心是道与即心即佛,保持了曹溪禅的原始特色。但是道一传道,方式上和慧能不同,慧能作风平实,处处透露真谛,而道一则机锋峻峭,变化无穷。 在马祖禅师之前的禅宗祖师,多崇尚头陀行,没有自己的寺院。但从马祖禅师开始,因为受到官府的支持,且门徒众多,禅宗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寺院系统,制定了自己的规矩,俗话说“马祖创丛林,百丈立清规”,他所创立的丛林制度对于后世汉传佛教的发展影响广泛。
正觉寺
正觉寺的传说 正觉寺内千佛楼西面建有将军殿,殿内供奉着三尊蛤蟆将军,抚州人称“蛤蟆将军”或“蛤蟆菩萨”。如此尊崇蛤蟆(青蛙),除抚州之外别处所无,而且香火甚旺。 抚州人为何如此尊崇“蛤蟆”呢,有个流传千年的传说能告诉你其中究竟。抚州这块风水宝地,在伏羲氏旧石器时代属于百越文化区域,百越民族源于“女蛙”,女娲的传说有“女娲补天”和“女娲生百子化作百越”等等。 随着时光的斗转星移,当历史的脚步迈进了距今约一万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,百越民族有支队伍为解救民众百姓,避免战乱,寻求安静祥和的世外桃源,来到了抚州这块地盘上。这支队伍的首领名叫“呱呱叫”,为何叫做“呱呱叫”呢,首先他身先士卒,作战勇敢,指挥果断,屡战屡胜,在众士兵及下属中享有崇高的威望;其次他爱民如子,秋毫无犯,断案如神,处事公正,深受属地百姓的景仰与爱戴;三是他懂医药百草,能治军中士兵及属地百姓的疑难疾病,被人尊为“药神”;四是他其貌不扬,嘴阔颈短,身体前倾,两眼珠大似铜铃,怒目圆睁,说起话来如雷贯耳,声音呱呱叫又似青蛙。再说百越人本有崇拜“蛤蟆神”的习俗,慢慢地将军的真名大姓被人淡化遗忘,也就习惯地褒称将军为“呱呱叫将军”或“蛤蟆将军”。在“蛤蟆将军”的带领下,所辖地盘越来越大,抚州一带战事渐息,百姓终于盼到了久违的安宁,这都是“蛤蟆将军”的功劳。 几十年后,“蛤蟆将军”耄耋之年,高寿谢世,人们含着眼泪,强忍悲痛,怀着依依不舍、生死别离的心情将“蛤蟆将军”安葬在紧靠抚河边、便于民众凭吊的地方,也是抚州的一块风水宝地,一块地形如犀牛、名叫犀牛山的一山洞内。 人们缅其事迹,感其恩德,就在“蛤蟆将军”墓前搭一简易草亭为其挡雨遮风,香火供奉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后人也记不起“蛤蟆将军’’的模样,就在“蛤蟆将军”的墓前塑一威武雄壮的蛤蟆塑像,香火供奉。 到了大唐开元玄宗时期,时称马大师的高僧马祖道一禅师,为了弘扬禅法带着弟子来到抚州。面对满目青山五峰耸立,抚河如带晶莹剔透,人民安居乐业,百姓富庶安康的难得景象,马祖道一信步来到了犀牛山旁,见一处香火旺盛并供奉着蛤蟆的地方,虽觉奇特,却又感十分清静圣洁,加上连日的路途劳顿,时感疲倦,便打坐于此。 马祖道一在似睡非睡的禅坐意境中,只见一白发髯须老人双手作揖、毕恭毕敬、非常虔诚地对大师说:“这是一块风水宝地,他人消受不起,我已在此守候多年,只等大师前来,若在此地弘法度人,必出人才,佛法永续,也将给当地百姓带来福气,为当地百姓所企盼。”大师禅坐起身,眼前只有“蛤蟆将军”在此守候,莫非是“蛤蟆将军”托梦,马祖道一顿有所悟。因缘如此殊胜,遂在犀牛山创建寺庙,僧俗前来参学络绎不绝。 一年,正觉寺开大戒,报名受戒僧人有一百多人,但最后却有一套衣钵无人领取,众人百思不得其解,马祖道一大师思来想去,心想莫非是“蛤蟆将军”前来受戒,只是不便现身未来领取衣钵。于是道一禅师特给“蛤蟆将军”受戒,并在寺内建立将军殿,供奉“蛤蟆将军”,护寺安僧,为抚州带来风调雨顺。后人就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三前来寺庙敬拜“蛤蟆菩萨”,“蛤蟆菩萨”的尊称便由此而越传越开。 时至今日,人们供奉“蛤蟆菩萨”并赋予新的含义,除不忘自己是百越民族之后,保留百越文化——女娲文化遗存外,抚州又有“赣抚粮仓”的美称,尊崇蛤蟆目的在于企盼年年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粮食大丰收与蛤蟆的功劳是分不开的,因为蛤蟆是水稻等农作物害虫的天敌克星,企盼粮食大丰收,企盼蛤蟆为百姓消灭害虫是历代抚州人的最大心愿。另外,蛤蟆又是正义的代表,还是招财进宝的象征,因此抚州人尊崇蛤蟆也就顺理成章了。 正觉寺的公案 唐朝,是禅法极盛的时代。禅门气势磅礴,龙象辈出,许多伟大的禅人“金风玉露一相逢,便胜却人间无数”,在心灵的高峰,留下智慧的对话,近千年来仍在历史的长空熠熠发光,灿若星辰。中唐时代马祖道一禅师所留下的公案和语录,至今仍是禅门至宝,启发了无数如冰山般沉潜在海平面下的心。 一、这是禅宗非常著名的一则公案。百丈大师是禅宗开创农 禅制度的鼻祖,他开悟的契机是:一群飞行中的野鸭子。 有一天,百丈怀海陪马祖散步,看见一群野鸭子扑棱棱从眼前飞过去了,马祖问百丈:“是什么?” “野鸭子。” 马祖又问:“到哪儿去了?” 百丈不假思索地说:“飞过去了: “我看没有飞过去。”马祖回过头用力拧着怀海的鼻子, 怀海痛得大叫起来。 马祖道:“再说飞过去!”怀海一听,立即省悟,“原来并没有飞过去。” 百丈怀海彻底悟了。他以怪诞的行为表明了自己的悟证,回到侍者宿舍里嚎啕大哭。同舍问:“你想父母了吗?” 答:“不是。” 又问:“被人家骂了吗? “也不是。” “那你哭什么?” 怀海说:“我的鼻子被马祖拧痛了,痛得不行。” 同舍问:“你们有什么事不投机?” 怀海说:“你去问和尚吧。” 同舍就去问马祖:“怀海侍者有什么机缘不契合?他在宿舍里哭,请和尚对我说说。” 马祖说:“他已经悟了,你白己去问他。” 他回到宿舍后,说:“和尚说你悟了,叫我来问你。 怀海呵呵大笑。 同舍问:“刚才哭,现在为什么却笑?” 怀海说:“刚才是哭,现在就笑。”同舍更迷惑不解。事情还没有完。 第二天,马祖上堂说法,众僧徒刚刚聚齐,百丈怀海便卷了禅席,掉头而去马祖一见,便下了法席,讲法因此结束。 马祖回自己方丈室,百丈也跟随而至。 马祖问:“刚才我还没说话,你干什么就卷席退出。” “昨日被和尚拧得鼻子痛。”百丈说。 马祖问:“你昨天向什么处留心?” 百丈牛头不对马嘴地说:“鼻子今日又不痛了。” 马祖说道:“你对昨天的事真懂了。” 百丈施礼而退。 二、 庞蕴先参访石头,后投归马祖,就在马祖指导下开悟。《景德传灯录》记载了这段后世玩味不已的开悟因缘—— 庞蕴来江西,参问马祖云:“‘不与万法为侣’者,是什么人?” 马祖云:“待汝‘一口吸尽西江水’再向汝道。” 庞蕴居土言下顿领玄要。 “不与万法为侣”,就不在万法的变化中,因为自性能生万法,于空性中包容万法,这是见性成佛、自己做主的人,所以能不与万法为侣。到此境界,已是与大道合一,因此能自然涌生“一口吸尽西江水”的大气势。 “一口吸尽西江水”的庞蕴居士,是从如此简单的人口,走人智慧的大海,优游任运,得大自在。 正觉寺景点 走在抚州千年文昌桥东,只见街北侧有一座抚州四大门楼之一的“正觉古刹”大门楼,在清一色现代建筑群中,通高十六米的四柱三跨仿唐门楼十分醒目。抬头观看,只见石柱上刻有题词:正如祖语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,觉乃佛心应斯无住踏破岭头云。略懂诗文的人便知门楼后必定藏着一座气势非凡的佛教古刹。 人得门楼回首仰望,一副上联为“回归自性信念持名超十地”,下联为“头顶弥陀修学精进证三身”,横批为“回头是岸”的对联使得人们顿觉大悟,肃然起敬,猛回头,只见不远处佛寺建筑群引人人胜。 前行百米,一座占地三十余亩恢弘的佛寺便映人眼帘,一幢幢红墙青瓦、雕梁画栋的殿堂呈现在人们的面前,在惊讶赞叹之余,双脚也会快步向山门走去。 来到山门前驻足观看,四块刻有赵朴初题写的“正觉古刹”匾额悬挂于山门上方,“大圆满”、“福德”和“定慧”三座宫殿式的拱门洞开,山门两边立着一对两米多高雕琢精细的青石麒麟,古建、红墙、宫门和麒麟给人以威严、雄浑、高深和清静的感觉,浮躁立除,静净顿生。 跨进山门,迎面看见金色墙壁前一尊“大自在菩萨”端坐于犀牛背上,手持骷髅棒锤,面目端庄慈祥,手持法器的“哼哈二将”立于两旁,这种江南寺庙少有的造型布局似乎在向人们发出惩恶扬善、消除杂念、诚心做人、专心护法的信息。 拜过大自在菩萨,左转出山门,便听见潺潺的流水声,寻声望去,只见一座两米多高的石蘑菇伞盖下流出一股清泉,以瀑布状跌人刻有“金宝池”三字下方的小水池,再经底座的石水池流人占地近三亩的大水塘,水塘中鱼儿成群,寿龟遍布,野鸭游弋,天鹅嘎嘎,岸边树成荫,竹成林,柳拂浪,花成簇,浑然有进入深山原野、世外桃源、别有洞天的大自然感觉,使人心旷神怡。 顺着水塘石板路前行,首先看到的是九曲桥头的一对一米多高的石雕善财童子,再往前在曲径通幽树林中有一座青石砌成的土地庙。 水塘东角,平地隆起一座“孔子山”,巨石雕刻的孔子头像前,安放着一席地而坐在聚精会神阅读的石雕童子,“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专读圣贤书”的景象跃然眼前。 旁边一座由天然石柱组成的六米高假山上,瀑布飞流直下,发出流水轰鸣,与绿树成荫的孔子山相衬托,既有“闹”中取“静”的感觉,又有“智如泉涌”的涵义;水塘与东边围墙之间,一片紫竹林将山门与孔子山连为一体,不禁使人想起古人“因过竹林逢僧话,又得浮生半日闲”的美妙诗句。 来到放生池边上山门内第一座殿堂——天王殿前,抬头便见书法家启功书写的“天王殿”镀金匾额,天王殿台阶下,两只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的石狮摆放于大门左右,古老而又威严。顺石塔拾级而上,一副对联跃人眼帘,“缘生缘灭缘如水,梦是梦非梦幻花。” 进得天王殿,迎面是一尊手持布袋大肚笑脸木雕贴金弥勒佛,一副“大肚能容古今事,开口便笑是非人”的楹联,把弥勒佛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,趣味盎然。 当人们再转过身来环顾四周时,眼前豁然开朗,占地约二千平方米的偌大院庭呈现在眼前,青砖铺就的人行道两旁,古树参天。在院庭北端,一座高九米的紫铜宝鼎立于中央,往前数米即是一块九米见方的“九龙吐水”石雕群,九条栩栩如生的巨龙在祥云中翻腾,正上方的龙口中吐出清澈的水流,清水经过龙群流淌到下方的“聪明泉”,使人们联想起古代寺内的那口名为“醒泉”的水井,清澈甘甜的泉水曾使多少人在此醒悟增慧。 上得月台,一座规模宏大的仿唐寺院建筑呈现在我们的面前,二十八根高六米六的红柱、青砖墙、重檐斗拱、走兽飞檐、青灰泥瓦,整体上大气磅礴、雄浑端庄,这就是寺院核心建筑——正觉寺大雄宝殿。在这座占地二千平方米顶高二十三米的大殿二层斗拱下,悬挂着一块由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“大雄宝殿”木刻金匾。进得大殿,三尊高达十六米的泥塑金身大佛结跏趺坐,姿态十分庄严慈祥。 寺院的最北端为犀牛山和万佛塔,这是正觉寺最具特色的精彩部分。左边是一座占地近六百平方米高达十米的犀牛山,山整体如同一头巨大的卧姿犀牛,山体内部巧妙设计有“神蛙洞”、“文殊洞”和祖师塔林,展现正觉寺的起源、发展与古老传说。
与犀牛山相邻的是正觉寺万佛宝塔,青砖碧瓦,金顶辉煌。宝塔雄立于正觉寺这座佛教大丛林中轴线的最北端,高六十六点六米,十一层。塔基一、二层可容纳百人坐禅或千人闻经念佛。塔内回廊层叠,盘旋直上,内供释迦、阿弥陀、观音、文殊、普贤、地藏等万尊佛像,或庄严肃穆,或端丽慈祥。特别是塔群一楼的三尊特大玉佛,高达四米三,加上底座总高达六米,与一百二十余平方米的天棚飞天、神童和莲花彩绘融为一体,踏进此殿如人仙境。若是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,胜步登上塔项,极目千里,城郭田畴,尽收眼帘,远山近水,齐集身旁。 |